国家公务员 公选、遴选 事业单位 农村信用社
省级公务员 选调、选聘 政法干警 银行、大型企业
报名咨询:高老师 13358273961
首页 >> 申论 >> 申论的最高原则:从材料中来,到材料中去

申论的最高原则:从材料中来,到材料中去

来源:福建高盟公务员考试网 2011/9/27 9:36:20  点击:5950 [打印本页][我要收藏]

经常有学生希望评价教材上“申论范文”的优劣。其实,要评价一篇文章的高下,首先必须明确评价的标准,如果评价的角度、标准不同,就有可能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

比如,评价小说的标准不同于评价散文的标准,更不同于评价科学论文的标准。同样的道理,评价申论文章,也必须有恰当的标准。申论的评价标准与公务员考试的测查理念密切相关。作为录用政府公务员的一种选拔性考试,申论不是用来衡量应试者的作文水平,而是考查其从给定资料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强调针对性。所谓针对性,是指考生必须紧密结合给定资料,根据试题给考生设定的角色或虚拟身份去“申”去“论”。材料是申论的前提和基础,只有认真审读材料,揭示其中的隐含信息,才能准确理解命题者的倾向和意图,做到有的放矢。

按照这样的思路,我们就可以说,评价一篇申论的标准,关键就是看它是否做到了“从材料中来,到材料中去”。马克思主义要求我们,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申论考试中,所谓“实际”就是给定资料虚拟的实际,所谓“问题”就是给定资料中隐含的问题。我们作答申论的所有问题,都必须坚持“从材料中来,到材料中去”这个最高原则,同样,我们评价申论也必须坚持这个原则。

有了标准,具体的评价就很容易操作了。要对教材上的一篇“申论真题解析例文”进行评价,关键就是看它是否与给定资料密切相关,或者说,看它是否做到了“从材料中来,到材料中去”。如果申论例文撇开材料信口开河,只是作者自说自话,谁也弄不清楚他是怎么写出来的,谁也不知道那些“深刻的分析”和“纵横的对策”是从哪里来的,请问,这样的“例文”对考生有用处吗?能有多少帮助?许多“例文”之所以让人读完了感觉一头雾水,就因为它是脱离材料生编硬造的,别说是读者,恐怕连作者自己都糊里糊涂呢!可以说,这样的例文就是不好的,甚至可以说是不负责任的。

如果真正理解并且坚持了“从材料中来,到材料中去”的原则,你就会发现,申论不再神秘,不再玄虚,而是实实在在可以操作的。事实上,许多申论问题的答案,包括概括大意、揭示隐含、提出对策等等,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从给定资料中找到。只有切合材料,才能具有针对性,也只有切合材料,才能符合公务员考试的基本理念。

在后面的章节中,我们将贯彻“从材料中来,到材料中去”的原则,对历年国家、省级公务员考试的申论真题进行解析,通过详细的作答过程,教会你从材料到申论的具体方法。希望对各位考生能有所启发。

111

例题1(2011国考)

(一)认真阅读“给定资料”,简要回答下面两题。(20分)

1.“给定资料1”和“给定资料2”集中反映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受教育的诸多问题。请根据这两则资料,对这些问题的具体表现进行概括和归纳。(10分)

要求:准确、全面、有条理。不超过200字。

1

【解析】

本题属于“概括资料题”。问题的答案应该大部分来自于材料,是对给定资料的客观概括。“给定资料1”和“给定资料2”共有11个自然段。勾画主要信息为:

[1]打工子弟学校数量有限,仍有众多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不知道哪里有学上。(概括问题为:入学难。打工子弟学校数量有限,导致众多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无学可上。)

[2]收取1万元到10万元不等的借读费和赞助费,公办学校门槛高,(概括问题为:公办学校收取高昂费用,入学门槛高。)条件简陋、收费较低的民办农民工子弟学校没有办学许可证,很难逃脱被关停的命运。(概括问题为:大部分民办打工子弟学校没有办学许可证,随时可能被关停。)“艰难办学,最希望的是能有合法的地位,学生可以放心读书,老师也可以安心工作。”(概括问题为:不能让学生安心读书。)

[3]由于家庭生活困难,不少农民工子女不得不放弃求学。(概括问题为:许多农民工子女不得不放弃求学。)

[4]“我也想去公办学校上学,至少那里有好的食堂,但学费实在太高。”(概括问题为:学费太高。)

[5]“B市的公办学校,用的都是B市地方实验教材。将来考大学,因为没有户口,孩子还得回去考,怎么办?”(概括问题为:学生必须回原籍参加高考。)

[6]乡下来的孩子,在大部分是城市孩子的公办学校里,都有孤独、自卑的感觉。要警惕农民工子女心理“边缘化”倾向。他说,农民工子女本身就在经济条件等方面处于弱势地位,好不容易能与城里孩子坐在同一个教室里接受质量较高的教育,却又要承受来自各方面的不理解。生活上的困难没有让他们退缩,可这种心灵的创伤却难以抚平。(概括问题为:心理“边缘化”。农民工子女在学校里受到歧视,容易产生自卑心理,甚至造成心理创伤。)

[7]“坚持以输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研究制定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概括问题为:不能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必须回原籍参加高考。)

[9]最大的愿望是自己的孩子能“和城里孩子享有同样的待遇”,43名受访者最希望能“降低收费标准”,17人希望能“有供农民工子女就读的专门学校”。(概括问题为:农民工子女在学校里受到不公平待遇。)

[10]因为父母务工地点的变化而被迫转学。其中转学1次的有10人,转学2次的有12人,转学3次或3次以上的有24人。(概括问题为:因父母务工地点变化而频繁转学。)

[11]孩子在学校“有过不公平待遇,情况比较严重”。77.6%的受访农民工表示,孩子“学习成绩一般”或“成绩不好”。学校的质量也就不管了。(概括问题为:农民工子女在学校里受到歧视和不公平待遇。影响学习成绩。)

通过对以上关键信息的归类整理可以发现,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受教育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在具体成文的时候,可以借用给定资料中的语言表述,但必须理顺逻辑关系,并进行概括归类、整理取舍,而不能简单地大段照抄。

各条问题的作答格式:精练的问题概括句+具体表现、原因等。

1

201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市地级)第一题第一小题例文:

问题主要表现为:(1)入学难。公办学校收取高昂费用,入学门槛高;打工子弟学校数量有限,导致众多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难,甚至不得不放弃求学。(2)学习不安心。大部分民办打工子弟学校没有办学许可证,随时可能被关停,同时,因频繁转学,必须回原籍参加高考等,都不能让学生安心读书,影响学习成绩。(3)心理“边缘化”。农民工子女在学校里受到歧视和不公平待遇,容易产生自卑心理,甚至造成心理创伤。


编辑:高盟公考
 
版权所有 福州高盟教育咨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