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务员 公选、遴选 事业单位 农村信用社
省级公务员 选调、选聘 政法干警 银行、大型企业
报名咨询:高老师 13358273961
首页 >> 公选遴选 >> 福建公选领导干部考试哲学试题专项练习(五)

福建公选领导干部考试哲学试题专项练习(五)

来源:福建高盟公务员考试网 2012/7/25 15:26:49  点击:4932 [打印本页][我要收藏]
答案:

  1.答案解析:哲学就是爱智慧,生活处处有哲学,哲学家的生活习惯可能形形色色,但是并不说明他的哲学就是脱离生活的,相反,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并以特优的智慧折服人类,改造世界

  答案:C

  2.答案解析:哲学始于惊讶,大哲学家的儿童时期也有哲学问题,但是光有惊讶还远远不是哲学,只有经过抽象思考,才能形成世界观,只有把世界观系统化、理论化,才能形成哲学,因此,反思性成了哲学的重要特征。哲学不是阳春白雪,真正的哲学不是脱离大众的。哲学强调反思,但哲学不仅仅是思维科学,更不意味着质疑现存的一切。

  答案:B

  3.答案解析:书本的简单理解和识记性知识。答案:D

  4.答案解析:书本的简单理解和识记性知识。答案:D

  5.答案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不是经院哲学,它不仅在于努力解释世界,更重要的是改造世界。答案:B

  6.答案解析:书本的简单理解和识记性知识。答案:C

  7.答案解析:书本的简单理解和识记性知识。答案:C

  8.答案解析: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产生意识的器官,它之所以具有产生意识的功能,不仅在于人脑是高度发展、高度进化了的物质存在形式,它具有最为复杂和极其精密的结构;而且还在于人脑具有动物大脑所不具有的第二信号系统。动物和人对外界实物的刺激都会本能地作出反应,这是因为它们都具有从遗传得来的第一信号系统。但动物不能对语言、文字这样的信息产生作用,而人却能接受语言文字的刺激并对之作出反应。这就是因为人有第二信号系统,动物则没有。人脑这种特殊构造才使得它成为产生意识的器官。人脑是意识得以形成的物质前提,没有这个前提也就没有意识。答案:C

  9.答案解析:《寡人之于国也》记载的就是孟子与梁惠王的一次耐人寻味的对话。对话是由梁惠王的“疑惑”而引起的。梁惠王自以为对国家的治理,已十分“尽心”,梁惠王是有野心的,他所采取的“移民移粟”的措施,是渴望能借此增加兵员,提升军队的战斗力,以实施其问鼎天下的政治目的。孟子深谙其人,一下子就点中梁惠王的要害之处,揭露出他所谓的“移民移粟”的虚假性。孟子在阐述“使民养生葬死无憾”的具体措施时,提出了三个要点。如果说,第一个要点“不违农时”是对人本身的关注的话,是希望统治者,不要因满足一己之欲念,就不管是否播种的清明、谷雨,是否收割的立秋、处暑,一律肆意地滥用民力。那么第二、三点“数罟不人污池”、“斧斤以时人山林”,则是对生态环境的关注了,任性的乱捕乱猎,随意的滥砍滥伐,都将直接地影响人的“生”和“死”的质量。孟子的这番谈话是充满人文意识的谈话。

  答案:D

  10.答案解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惜李载仁不是这样的君子,只是个小人。

  答案:A

  11.答案解析:凤凰自行车厂,根据亚非拉各地的特点,研发出因地制宜的适销对路产品。这是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从当时当地的实际出发的表现。

  答案:D

  12.答案解析:简单理解。

  答案:C

  13.答案解析:反物质也好,暗物质也好,“第六态”物质也好,都说明了一个道理: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世界的物质性原理越来越得到科学的证实。

  答案:D

  14.答案解析:行动后面都有其思想动机,人的行为是受思想意识支配的。但不能以此就认为是意识决定物质或者行动。

  答案:D

  15.答案解析:书本的简单理解和识记性知识。

  答案:A

  16.答案解析:古楼兰神秘地消失,是由于砍伐林木、破坏环境的恶果。这是“天怒”,也是“天谴”。

  答案:A

  17.答案解析:书本的简单理解和识记性知识。

  答案:C

  18.答案解析:书本的简单理解和识记性知识。

  答案:B

  19.书本的简单理解和识记性知识。

  答案:C

  20.答案解析:书本的简单理解和识记性知识。

  答案:D

  21.答案解析:“标志着人类征服太空的脚步永不停歇”,说明人类的实践是有目的的。

  答案:B

  22.答案解析:书本的简单理解和识记性知识。

  答案:ABCD

  23.答案解析:材料只是讲道“人们可以通过饮绿茶减肥”,并没有涉及“改造自然物”。

  答案:BC

  24.答案解析:“意境是艺术家个人情感的流露,也是外在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反映和再现。”这充分说明意境作为人的意识活动,具有能动性。

  答案:ABCD

  25.答案解析:“身之所历,目之所见,是铁门坎”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答案:AD

  26.答案解析:“仁者心动”是理解主观唯心主义的经典案例。.

  答案:BC

  27.答案解析:简单理解。

  答案:ABD

  28.答案:(1)①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促使实践活动顺利进行。②涉水过河是一种实践活动,人们对河的深浅状况的认识。只能在过河的实践中产生,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所以乙认为“不去过河,怎知深浅!”是正确的,但也鲁莽从事。③科学认识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如果在知深浅的正确认识指导之下过河则万无一失了,但甲把这一方面绝对化,认为没有这种认识的指导就不能过河,也是错误的。

  (2)略

  29.答案:(1)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认识的最终目的.也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2)真理是不断发展的。

  30.答案解析:“有用就是真理”,这是美国哲学家杜威的实用主义观点,它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标准。

  答案:(1)真理是人们对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一切真理性的认识都力求正确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真理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说“真理是有用的”,是正确的。

  (2)认为“有用的就是真理”是错误的。因为真理是客观的,客观性是真理的根本属性,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它不以人的主观为转移,主观认为有用的就是真理,这是否认真理的客观性,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31.答案:(1)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实践决定认识,而不是认识决定实践。因此,坚持“j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定性因素。决定性因素是人民群众及其社会实践。认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能否成功的决定性因素是坚持“l=个代表”重要思想违背了实践决定认识的基本观点,因而是不科学的。

  32.答案:(1)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它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2)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认识和改造自然,使其为人所用,但是,人的活动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否则就会受到自然的惩罚,环境破坏,生态危机等问题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就是证明。

  (3)因此,我们必须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之间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编辑:高盟公考
 
版权所有 福州高盟教育咨询有限公司